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玉米种植,专家告诉你,玉米“丫子”到底用不用掰掉?

    信息发布者:美丽波罗滩村
    2019-06-09 08:35:50   原创

    近些年,很多地区的玉米生产出现玉米分蘖现象,也就是农户朋友俗称的“丫子”。玉米植株分蘖会消耗植株的有机营养,并削弱主茎的生长发育。由于大部分分蘖不会形成结实果穗,最多也只形成一个小的顶生果穗,且还很容易受到病虫的侵害。因此,玉米植株分蘖会对子粒产量产生影响,不利于增产。

    玉米为什么会出现“丫子”


    玉米植株本身有分蘖的特点。现有的玉米品种中,控制玉米分蘖的基因表达水平有强弱差异,在空间与养分竞争不很激烈的情况下,有些无分蘖的品种也会出现分蘖。


    玉米每个节位的叶腋处都有一个腋芽,除去植株顶部5-8节的叶芽不发育以外,其余腋芽均可发育;最上部的腋芽可发育为果穗,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则形成分蘖。由于玉米植株的顶端优势现象比较强,一般情况下基部腋芽形成分蘖的过程受到抑制,所以生产上玉米植株产生分蘖的情况也比较少见。


    “丫子”出现的时间


    玉米分蘖最早可能发生在发芽出苗期;在穗花期以后发生的分蘖一般不会对产量造成太大影响,可不必防治。


    大多数情况下玉米分蘖发生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左右,正是玉米对水肥敏感的生长时期,所以对玉米以后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十分不利。

    “丫子”出现的部位


    玉米分蘖一般发生在根茎部,也就是临界土面或土面略下部的地方,中耕培土对这一部位的分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。


    因病害而导致的分蘖或分枝表现为全株性症状,即在大部分节上都长出分蘖,个别还表现整株矮化和分蘖丛生现象。因病害而致的分蘖只能通过预防病害而加以防治。


    玉米“丫子”到底用不用掰掉?


    现在玉米长“丫子”现象比较普遍,玉米品种间差异较大,有的品种“丫子”比较多、比较大,有的品种“丫子”小。


    玉米“丫子”需不需掰掉的原则:观察“丫子”是否影响主茎的生长。如果没长“丫子”的主茎长得很好,而长“丫子”的主茎长的不好,即受影响了,那么“丫子”就建议掰掉。


    但是掰“丫子”也不用很干净、彻底,建议将第一次长出来的“丫子”或基部两侧长的比较大的两个“丫子”掰掉即可,再长出的就不需要再掰掉了,以后不会影响主茎的生长。


    去蘖时,左手抓住植株基部,右手抓住蘖的基部,向一侧斜拉将蘖掰掉,切不可损伤全株。对开花后形成的“丫子”一般因数量少,对产量影响小,可以不清除。

    如何防止“丫子”形成


    根据品种特性,如株高、叶片夹角大小等,确定合理的群体密度。防止因密度太高或太低造成分蘖发生。


    在施肥方面,不仅要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和看苗追肥,而且还要注重施肥对土壤肥力的整体影响和长期改良提高,增加土壤对固态养分、水分、气体的调节及供给能力,以增加农作物的抗逆能力,减轻因肥分不平衡引起的分蘖现象的发生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